亚洲最无码专区_亚洲国产视频a在线观看_五十路熟妇无码专区_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佛山在線

胥江祖廟:八百年滄桑一廟宇

設若有一位神靈,它從亙古的時代開始,就注視著這片土地。蘆苞,大概深得它的青睞。

洪荒時代,蘆苞位于珠三角二十大斷裂線之一的北江斷裂線,見證著海潮退卻、滄海桑田;見證著先民在這片土地刀耕水耨,播撒文明。

漫長歲月里,它也漸漸地變成一片淤淺的沙洲,長滿了蘆荻和苞草;又因為有蘆苞涌勾連北江航運,這片水域一度成為北客南來的黃金水道;后來,它成為商埠,成為街鎮(zhèn),享有“小廣州”的美名,并在輿圖與史冊上有了自己的名字。

于是也就有了我們的故事:八百年滄桑一廟宇。

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的廟宇。

楊萬里:

詩意蘆苞的注腳

800多年前,北江河上檣帆云集,人們將規(guī)避風險的樸素愿望寄望于供奉水神北帝而祈求平安。不曾想的是,這個小小的廟宇800年來香火不息,成為北江流域一個重要的歷史人文地理坐標。最早于公元1208年,即南宋嘉定元年,胥江祖廟開始營建。

過去,北江自清遠流經(jīng)蘆苞的那一段叫做胥江,北江自蘆苞經(jīng)西南的那一段叫做肄江。每當遇到北江汛期,蘆苞涌涌口接北江分洪之水,洶涌澎湃;如果西江同時水漲,頂托之逆流,則可以抵達胥江流域。對這個氣勢磅礴的場面,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有詩贊曰:北江西水兩相逢,胥口波濤特地雄!

楊萬里的到來,佐證了當時北江航運因唐宋以來經(jīng)濟重心南移而登上歷史舞臺的發(fā)展進程。

秦統(tǒng)一之后開鑿靈渠,珠江水系的桂水與長江水系的湘水得以相連。自此,嶺南同北方的往來主要是通過西江航運。但到了唐代開鑿大庾嶺古驛道之后,特別是隨著唐、宋兩代國家經(jīng)濟政治中心南移,大庾嶺古驛道逐漸成為嶺南溝通北方的主要通道,與大庾嶺古驛道相關的北江航運日益繁忙,也成為溝通五嶺南北的重要水道。史料記載,蘆苞涌上游的白泥水、下游的西南涌等,均是通往廣州的內(nèi)河航運要道,沿岸的瓦窯、樂平等圩鎮(zhèn),也相繼發(fā)展成為興旺的水邊街圩。

楊萬里的到來,還為這片煙波浩瀚的水域留下了詩意的注腳。

1179年正月,楊萬里被任命為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次年春節(jié)過后,他到廣東赴任。1182年7月,楊萬里因繼母去世而離任服喪。1180年至1182年,這短短3年,楊萬里多次經(jīng)過蘆苞,沿著蘆苞涌乘船來往于北江與廣州之間,留下了“萬事向儂冰與炭,一生行役雨和風”“回望越臺煙雨外,萬峰盡處五羊城”等名句。

楊萬里到來的時候,胥江祖廟尚未營建。但不管是洪波翻滾的澎湃,抑或沿岸花的靜美,楊萬里都難抑詩興,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佳句。這片土地,有一口溫潤的甘泉早已噴薄,歷經(jīng)千年風雨仍然詩意縈繞。

走過元明清,人們不僅僅從北帝崇拜中尋找庇佑與寬慰,還登臨龍坡山,尋跡玉鏡臺,遠眺無涯海,借山川以寄懷:明代黃瑛追述胥江祖廟香火鼎盛,有“丹光昨夜明如火,驚起坡山幾樹鴉”的詩句;李義壯登臨勝境,喜悅流于筆端——“萬頃波濤雙砥柱,千年寰宇一虛亭”;清代王乃棠則寫下“紅葉滿堤今去國,青萍三尺此登臺”,古幽思之情不絕如縷。

祭北帝:

“小廣州”的先聲

“水由湞陽峽而下,經(jīng)清遠,達三水,是為胥江。環(huán)江之西皆山,重巒巨嶂,綿亙數(shù)百里。而東獨平壙,小山數(shù)點而已。山名龍坡,起伏蜿蜒,其狀如龍,故謂之龍。而坡者則沿《說文》所云:山嶺曰長坡,高峻者曰相見坡也。左右煙村,衡宇相望。前為玉鏡橋,相傳宋僧復庵賣酒處。橋南為蘆苞市(集)。估客村氓,貿(mào)易于此,有鹽榷兩關,百貨輻輳,儼成都會,亦北江之要沖也。登山西望,人家煙火,江嶼帆檣,遠樹沙禽,夕陽如畫。而是山之陰晴朝暮,四時不同,足供吟眺者,猶為無窮也哉!”

民國年間三水人黃祝蕖的這一篇《龍坡山記》,以短短200來字,道盡胥江祖廟所覽之形勝,其建立的初衷,以及善信對北帝崇拜的虔誠。

《三水縣志》記載,特別是胥江祖廟碑碣石刻文字記述,胥江祖廟最早只有華山寺和武當行宮、普陀行宮比鄰,兩組行宮均建于南宋嘉定年間,而且寺略早于廟,故有“先有華山(寺),后有祖廟”的說法。但歷經(jīng)八百余年風雨,如今所見的胥江祖廟建筑群,均是后來多次重修而成。

其中,北帝行宮,是胥江祖廟建筑群中的主要宮廟。因其而衍生的三月三北帝誕廟會,也是源遠流長的民俗活動。

水光瀲滟,倒映著胥江祖廟。/蘆苞鎮(zhèn)提供

北帝,又稱玄武、真武大帝。在民間傳說中,北帝是北方水神,他不僅可防洪御旱,還能治水降火,在農(nóng)業(yè)立國的我國古代,北帝深受民間信奉。到明代,北帝祭祀已被列入國家祀典,北帝崇拜遍及全國。蘆苞當?shù)剡€有一個傳說,1915年和1947年北江大堤蘆苞段先后兩次決堤,堤圍決口都是正對著胥江祖廟的武當行宮,大水中唯獨供奉北帝的武當行宮屹立不倒,鄉(xiāng)間便傳乃是北帝愛民,保護了周邊百姓的安全。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北帝誕,周邊的善信都會舉辦廟會巡游活動,并形成了六十年大會和三十年小會的俗例。每逢慶典,巡游隊伍從武當行宮出發(fā),經(jīng)北江大堤防汛路巡經(jīng)蘆苞多個主要街道,最后從蘆苞鎮(zhèn)文化廣場返回原點。巡游當天,廣州黃埔南灣村的“小北帝”也會“回家省親”,并與武當行宮的北帝真身一同參加巡游。

北帝行宮的營建,奠定了日后胥江祖廟建筑群的雛形。鮮為人知的是,胥江祖廟自破土營建之日,還埋下伏筆,成就了日后蘆苞鎮(zhèn)“小廣州”的盛譽。

究其原因,一是北江航運日益繁忙,但受制于當時航行技術以及水勢復雜,往來于北江之上的商賈、船家開始供奉北帝以求平安;二是蘆苞漸漸地從一個沙洲發(fā)展成市集,商業(yè)與農(nóng)業(yè)人口日益增多,人們開始興修水利抵御洪澇災害;三是繁榮的商業(yè)反哺了文化,為各類宗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土壤。

史料記載,蘆苞的地理環(huán)境是“海潮彌漫,至胥江而不復能上,江海于此交接”。后來,憑借坐擁蘆苞涌勾連廣州的便利,蘆苞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期,被時人譽為“小廣州”,正是其優(yōu)越的區(qū)位優(yōu)勢、航運便利所使然:“水之匯也,氣之關也,乃全省命脈之源?!焙芸欤J苞從長滿蘆葦?shù)纳持抟卉S發(fā)展為商業(yè)發(fā)達、文教興盛的商埠城鎮(zhèn)。

正是因為當時有足夠的人力、財力來營建宏偉的廟宇,這座古廟宇建筑群才得以精益求精,處處凝聚著歷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今日可見的三座行宮均為三間二進院落式布局,采用磚木結構。墻體全是水磨青磚對縫砌就,屋面為碧綠色的琉璃瓦,出檐施以木雕蓮花托,四角翹飛,屋脊上鑲有雙龍戲珠及瓷制人物。此外,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人物花卉、詩書等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磚雕、陶塑、石刻、灰塑、壁畫更是聞名遐邇。

同時,商業(yè)繁榮發(fā)展反過來推動思想的開放包容,為各類宗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土壤。依傍著武當行宮,漸次有了觀音廟、文昌廟,乃至太婆墳,三座行宮分別供奉著北方真武大帝、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的神像。

歷史上,光是蘆苞一帶,曾有廟宇近三十座:在龍坡山,有華山寺、地藏庵、北帝廟、文昌廟、觀音廟;在石頭崗,有北城候廟;在西洲,有晏宮廟;此外,還有魯班廟、天后廟、關帝廟、洪圣廟……

還有道館十三所,它們主要分設在麥街、立新街、沿江街和范街。還有菜園地齋堂、會龍街齋堂、集善堂等一幅蘆苞宗教歷史壯闊圖景躍然紙上。

那時候,善信到胥江祖廟朝拜,要先登上武當碼頭,經(jīng)過禹門牌坊和武當廟道來到祖廟。所謂禹門,是“大禹治水”之門,以證北帝是治水之身,牌坊后面刻有“萬派朝宗”,寓意各教各派都可以到此朝拜歸宗。

這樣的氣派,這樣的氣度,正是嶺南文化包容并蓄,遂成川海的一個縮影。2018年,胥江祖廟入選“三水十大文化名片”,其解說詞為:“和諧兼容儒、釋、道三教的廟宇,以濃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歷史文脈、宗教藝術、風俗民情。”

“南武當”:

失落百年今覓回

八百年千帆過盡,歷盡滄桑一廟宇。時間的長河大浪淘沙,如今只剩下胥江祖廟供人憑吊。

如今,龍坡山下,連廊飛檐,香霧疊翠。穿過禹門,水廊兩側一片滟滟水光。

但是,如果歷史也有余音,這處處也有我們想要尋覓或者應和的最初。

歷史上,胥江祖廟幾度頹敗,又幾度重建,它已成為三水人心中不可磨滅的一個坐標——用《三水縣志》 的說法就是,“嘉靖五年始立縣治,諸廟盡廢不在祀禮,唯真武廟獨存”,胥江祖廟被視為三水廟宇之祖。后來,它的不平凡,還在延續(xù)。

時間回到2002年,胥江祖廟“南武當”的身份獲得重新的認定。胥江祖廟重新融入到“武當大文化圈”。

胥江祖廟不單與悅城龍母廟、佛山祖廟并稱省內(nèi)最有影響的古廟,同時,胥江祖廟還被認定為中國“南武當”主體建筑。根據(jù)湖北武當山相關文獻記載,按照道教五行理論,歷史上早就形成了以湖北武當山為本山,東、南、西、北、中五個“武當”分布全國的格局。但從晚清到千禧年之初,“南武當”因為戰(zhàn)亂和政局動蕩而一度失落。

一直到了2002年農(nóng)歷春節(jié)前,一支來自湖北武當山的隊伍輾轉來到胥江古廟,隨后通過專家論證,最終將胥江祖廟確立為“南武當”所在,歷代武當山掌門尋找“南武當”的夙愿才得以一了。

張師清在十多年前參與了尋找“南武當”。張師清師從三豐自然派第十四代傳人公孫清高,2002年春節(jié)前,他和師兄師父受師爺囑托,來到廣東這邊尋找“南武當”。當時,首先去的是名氣最大的佛山祖廟,但尋找未果。

“我們正準備前往西樵山,卻無意在地圖上發(fā)現(xiàn)蘆苞祖廟和旁邊標記的華山地名,便忍不住‘咦’了一聲,師父接過地圖一看,估摸了周邊地形,說可能就是它了。大家便趕往蘆苞胥江祖廟,到達蘆苞的時候天快黑了,但師父察看了周邊地形和建筑遺址,方位、格局都跟武當山的很相似,連聲說,‘終于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就在張師清他們來到胥江祖廟不到半年,2002年6月,經(jīng)中國道教協(xié)會、湖北道教協(xié)會、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廣東省道教協(xié)會的專家學者共同考證,簽署認定胥江祖廟為中國“南武當”主體建筑,并于當年7月由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授予“南武當”牌匾。

“胥江祖廟與湖北武當山道教主張‘三教融合’的文化傳統(tǒng)一脈相承。華山腳下分別供奉觀音、北帝、文昌的三大行宮并排而立,即可提供最有力的佐證。”張師清說,近年來,在“武當大文化圈”的熏染下,當?shù)剡€自發(fā)興起了一股“太極風”,一把羽扇、一柄長劍、一襲白裳,成為蘆苞街頭常見的一道風景。

胥江祖廟文昌行宮所供奉的文昌帝君,被認為是主管功名利祿之神,系星宿中主文運者。科舉未廢之前,每逢文昌帝君誕辰,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進行祭祀,士子在進京考試更是先拜文昌。久而久之,民間每當子女上學開筆時也到文昌廟拜祭,以祈求子女學習勤奮讀書聰明。

如今,這個傳統(tǒng)在三水及周邊地區(qū)仍有沿襲,蘆苞一地,歷來崇文重教,胥江祖廟靜靜地守護著這些民俗,這些信仰。文昌行宮大門的一副對聯(lián)尤能道盡個中心聲:春秋文脈無窮,天地道光永燦。

原標題:胥江祖廟:八百年滄桑一廟宇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楊立韻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