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講述人:
陳宜喜,在黎沖小學教學24年,其間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教學實踐活動而深入了解黎沖村的歷史文化。目前已退休,是佛山孔學研究會的骨干人才,佛山祖廟開筆的講課老師,編寫了黎沖村的《狀元村文化》村志。
每年,禪城區(qū)黎沖村都會舉行多場開筆禮。走狀元橋,洗狀元井水,吃狀元及第粥,點朱砂,開筆啟智……帶著家長的期望,即將入讀小學的孩子們完成開筆禮儀式,走進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為什么黎沖村會成為舉辦開筆禮的熱門地?因為它有著狀元村的美譽!歷史上廣東出過9位文狀元,佛山占了5位,其中2位出自黎沖村,分別是南漢時期(917年-971年)的簡文會和明代的倫文敘。這種情況,在全國都是少見。
如今,狀元文化在黎沖村已傳承千年。村內(nèi)依然保留著狀元井、狀元橋等景點。近年來,黎沖村更是在保護好本村傳統(tǒng)文化和古跡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型舊村改造,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為村落帶來新的活力。
狀元井:
清澈井水與狀元文化流淌千年
穿過喧鬧的街道,走進黎沖村內(nèi)一條幽靜的小巷,巷子兩邊是展示“狀元故里 大美黎沖”的陶瓷壁畫,營造著濃濃的狀元文化氛圍。沿著巷子走,在壁畫的盡頭拐個彎,就來到黎沖村著名景點——狀元井。
這口水井于南漢時期開鑿,至今已超過一千年,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該井井口圓形,直徑約0.53米,有高出地面的麻石井圈。井壁以青磚疊砌,下部方形,故名“方井”。井底有石,聳起如鰲頭,因此又名“鰲頭井”。
現(xiàn)在,井水依然豐沛、清澈,可映人臉。炎炎夏日,打上來一桶井水,洗手擦臉,清涼透心,極為舒服!
黎沖村的狀元橋。每逢開筆禮,期望子女讀書成才的家長會帶著子女走走狀元橋、紅花橋,討個好兆頭。
更特別的是,這口水井哺育了兩位狀元,分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的簡文會和明代的倫文敘。狀元井也因此得名,并流傳著“一井二狀元”的佳話。其中,簡文會是歷史上廣東第二位狀元,佛山的第一位狀元。
簡文會是黎沖村人,從小就飲用這口井的井水。他自幼貧苦,卻生性聰明,勤奮好學。南漢乾亨二年(918年),簡文會參加科舉考試,高中狀元,任翰林院編修,從事為皇帝起草批答文書、撰擬文詞等工作,后來升任尚書、丞相,成為南漢重臣。
在第三代南漢王劉晟時期,簡文會犯顏勸諫而被貶去偏僻的粵東山區(qū)湞州(現(xiàn)博羅、河源一帶)任刺史(州官)。他到任后,努力勤政,公正嚴明,愛民如子,舉凡興利除弊之事,無不盡心規(guī)劃,全力實行,因而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后來他積勞成疾離世。其墓在現(xiàn)廣州市白云區(qū)金釵嶺,被列為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
后人為了紀念簡文會,將他故鄉(xiāng)居住地稱為“魁崗堡”(簡文會號魁崗),魁奇路的名字與此淵源頗深。
黎沖村的狀元井直到現(xiàn)在還保存完好。
千年來,村民代代相傳“狀元井”的故事,教育后代要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F(xiàn)在每逢有學童在黎沖村行開筆禮,均來狀元井取水洗臉、調(diào)墨,以承傳用狀元水、中狀元之意。
倫文敘:
為無名粥取名“狀元及第粥”
相對于簡文會,老百姓對出自黎沖村的另一個狀元倫文敘更為熟悉。在民間流傳著不少關于倫文敘的故事,甚至被寫成小說、粵劇,更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和電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部香港電影——《倫文敘老點柳先開》。
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倫文敘出生于黎沖村。小時父親便用心教導他寫字、讀書、背詩詞。沒錢讀私塾,他就到村內(nèi)一家私塾門外偷聽。
黎沖村街邊小公園里的倫文敘雕像。
天資聰穎的倫文敘,有“神童”“鬼才”之稱。再加上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于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高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倫文敘還教子有方,一家父子登三元(狀元、會元、解元),倫文敘的三個兒子后來也均中進士,被稱之為“一門四進士,父子魁三元”。明朝皇帝還御賜玉旨,在黎沖村前建牌坊,上書“中原第一家”。
而廣府美食中有名的“狀元及弟粥”也是因倫文敘而得名。
倫文敘小時候曾在廣州賣菜以維持生計。由于常挑著菜穿街過巷,他經(jīng)常顧不上吃午飯。一粥店老板憐其年幼,惜其才,就天天買倫文敘的菜,并要他送到粥鋪。在倫文敘把菜送到粥鋪時,老板就會把用剩的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再放些姜蔥免費請他吃。
高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之時,倫文敘特地到粥鋪感謝老板,并請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款粥。由于此粥無名,倫文敘為此粥取名為“狀元及第粥”,并親筆為粥鋪寫下牌匾。而“狀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區(qū)及港澳地區(qū)流傳開了。
正德八年(1513年),倫文敘出任順天府主考。這一年他卒于京師,享年47歲。
2002年,為了紀念倫文敘,黎沖村在該村南倫世祠舊址前左右兩邊分別建起了一座狀元橋和紅花橋。兩橋均為三孔石拱橋,橋面兩側有石柱、石欄,欄板上雕刻著花鳥圖案和吉祥字樣,兩端的石柱上各有一個石獅子。兩橋之間的觀音塘中由九曲橋橫過塘中心,橋中有觀景亭。
每逢開筆禮,期望子女讀書成才的家長會帶著子女走走狀元橋、紅花橋,討個好兆頭。
簡氏兄弟:
愛國華僑實業(yè)家 工商界的“狀元”
黎沖村狀元文化激勵著后人不斷進取,一直以來人才輩出。黎沖村人簡照南、簡玉階兩兄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是著名的愛國華僑實業(yè)家、慈善家。
19世紀70年代,簡氏兄弟出生在黎沖村,年幼喪父,生活貧苦。迫于生計,他們輾轉香港、東南亞、日本等地務工經(jīng)商。1905年,簡氏兄弟在香港創(chuàng)辦“廣東南洋兄弟煙草公司”。通過國內(nèi)歷次提倡國貨運動和社會愛國人士的大力支持,公司得以發(fā)展,成為當時唯一可以與世界最大的煙草壟斷組織——英美煙草公司抗衡的民族卷煙企業(yè)。如今我們耳熟能詳?shù)碾p喜牌香煙,當年就是南洋出品。
“金錢須能聚能散,自社會取之,當為社會用之?!边@是簡照南的信條。因此簡氏兄弟不僅創(chuàng)辦實業(yè)為國爭光,也一直致力于國家振興,熱心公益、教育、慈善事業(yè)。如今在佛山依然留有不少他們的善舉痕跡。
如1915年廣東遭遇特大洪水災害。簡氏家族立即主動組織開展賑災救濟,施米施粥,還出資在黎沖村內(nèi)興建了50套格式統(tǒng)一的青磚瓦房,供村民居住。如今仍有少部分的青磚瓦房保留在黎沖村內(nèi)。
黎沖村陳氏宗祠內(nèi)的狀元堂。
1920年,簡氏兄弟為了紀念母親,出資在黎沖村興建了綠瓦亭。亭內(nèi)設有石臺、石凳和茶水,免費供路人憩息、飲用。茶亭后面還建一診所,聘請了專職醫(yī)師贈醫(yī)施藥。1986年,當時的黎沖鄉(xiāng)政府將失修多年的綠瓦亭重新修葺,現(xiàn)在依然矗立在黎沖村內(nèi)。
此外,簡氏兄弟還先后在佛山石灣、廣州等地出資建校,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現(xiàn)位于禪城區(qū)石灣鎮(zhèn)街道的蓮峰書院在民國初年集資重修,簡氏就出資過半。他們還曾捐巨款資助暨南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及復旦大學建造校舍。
簡氏兄弟“興學育才”的理念,也正是黎沖村狀元文化的側面體現(xiàn)。
傳承與創(chuàng)新:
擦亮“崇文尚學 狀元黎沖”品牌
近年來,黎沖村大力挖掘、傳承本村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村內(nèi)文物、古建筑、傳統(tǒng)建筑進行活化提升修繕,進行文化型舊村改造,為村落帶來新的活力。
黎沖村黨委書記陳金明介紹,2018年起黎沖村開展三個市級文物和十多個傳統(tǒng)建筑的修繕、新文化中心建設、推動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等工作,努力建設宜居、宜商、宜游的新農(nóng)村,擦亮“崇文尚學、狀元黎沖”品牌。
其中,在主題景觀建設中,黎沖村以古樸的建筑群、優(yōu)質(zhì)的水綠空間和公共空間為主要特色,將狀元村文化、簡氏兄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目前已完成了大宗公園、綠瓦亭公園和方井公園環(huán)境建設。
現(xiàn)在走進黎沖村的陳氏大宗祠,看到的不再只是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祠堂。祠堂周邊建成了可供村民游玩歇息的公園,還重現(xiàn)了黎沖村最早的古跡——九曲水。祠堂里兩旁的側廳也進行了改造,一側改造成黨建教育基地,另一側結合狀元村文化改造成狀元堂。
在陳氏大宗祠的不遠處,原本一家廢棄不用的百年老屋被修繕改造成古村落文創(chuàng)工作室。工作室負責人何應新介紹,他們看好的是黎沖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將狀元村文化與更多新的元素結合,開展旅游研學、影視攝影、非遺文化交流、狀元民宿等工作。此前,在該工作室的牽線搭橋下,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到黎沖村采風。
同時,黎沖村傳承狀元文化,重視提升村民的教育水平,對考上大學的村民,一次性獎勵1000元或2000元/人。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郭美歡
圖|記者譚兼之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