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高田嚴氏族譜》記載,高田村始祖嚴鋌,號橋林,官至承德郎。南宋時(約公元1117年),村始祖從高要石頭村遷徙至高田建村。之所以稱為“高田”,是因為建村時田地地勢較高,因此得名。
保存完好的高田嚴氏族譜。
高田村有祠堂兩座,分別為嚴氏大宗祠和葛波祖祠,這兩間祠堂不僅是團結宗親、凝聚血脈的場所,更是導人向善、勸人讀書的教學場所,指引高田村世代重視教學、崇尚美德,一直薪火相傳。
屹立村中央 歷經四百年
高田村位于明城鎮(zhèn)以東2.5公里,始祖嚴鋌是當時的鄉(xiāng)進士承德郎。從村始祖建村至今,已有900余年歷史。據記載,村始祖嚴鋌天資近道而好學,躬行實踐,品德高尚。村中子孫晚輩為紀念先人功德,在村中央建成宗祠一座,即嚴氏大宗祠。宗祠有對聯(lián)稱:“前對樵山后枕玉山脈發(fā)春山三山共秀 遠承端水近接珠水郡名天水眾水同源”,簡要概括地描述了當時高田村的歷史淵源和地理特點。
高田村嚴氏大宗祠位于高田村中部,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距今已有430多年歷史,曾多次修葺,目前可考究的有3次,分別為1994年、1996年、2010年?,F(xiàn)存的嚴氏大宗祠,是村中嚴氏族人籌資重新在原址建設,于2010年11月14日落成。
高田村嚴氏大宗祠。
據悉,祠堂坐西向東,三間兩進,總面闊14.1米,總進深25.3米,面積為357平方米。祠堂頂部為硬山頂,采用灰塑博古脊和人字封火山墻,灰碌筒瓦、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采用青磚墻以及花崗巖石板墻腳,屬清代建筑風格,是研究高明祠堂建筑文化的實物資料。
站在嚴氏大宗祠門前,規(guī)范對稱的建筑風格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走進嚴氏大宗祠,“詒燕堂”三字金漆牌匾位于正中,寓意為子孫妥善謀劃、使子孫安樂,并供奉著嚴門堂上歷代祖先。四周畫有三星拱照圖、南極獻壽圖、八仙賀壽、福祿壽圖等吉祥壁畫,畫中人物栩栩如生,文字工整舒展,賞心悅目。
在詒燕堂的左邊,是用花崗巖雕刻的嚴氏大宗祠重修記,文中清晰敘述了祠堂重修的緣由?!肮磐呱w青墻,正堂題金聯(lián),棟梁交織,雕簷畫樑,其巍峨而大觀者矣”,描述的就是重修后嚴氏大宗祠的狀況。
“嚴氏大宗祠是在原址重新建造的,所用的磚是舊祠堂拆舊翻新的,壁畫亦是嚴格按照舊畫重新繪制,體現(xiàn)代代相傳的精神?!备咛锎宕迕駠雷优d介紹。
先祖崇學尚德 歷代名人輩出
除了嚴氏大宗祠,高田村還有另外一個祠堂,名為葛波祖祠。據葛波祖祠內的《葛波公傳》記載,葛波公是高田村的十世祖。葛波公為人厚重、恬于所守、凜然有度、秩然有禮,且能以德教人、垂裕后昆,為高田萬代開支之祖。村中子孫晚輩為紀念先人功德,在1929年建該祠堂,最近一次修葺是在2016年。
嚴氏大宗祠建造工藝精美,細節(jié)處凸顯匠心。
葛波祖祠建筑風格與嚴氏大宗祠類似,四周均畫有吉祥壁畫。仔細觀察后不難發(fā)現(xiàn),壁畫中,除了寓意吉祥的主題外,祠堂中還有慈母教子、岳母刺字、棄官尋母等導人向善的主題圖,傳承了葛波十世祖以德教人的美德。
在祖先的代代指引下,高田村譜寫了一段光榮的歷史。在族譜的第十章“從軍人員及立功記”中,清晰記錄了村民參加解放軍的芳名。該村革命英雄輩出,在1993年被高明縣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列為革命老區(qū)。
此外,嚴氏大宗祠和葛波祖祠內部,還不乏教子圖、讀書圖等勸人讀書的壁畫,勉勵高田村學子珍惜光陰、從小好學。為了給高田村村民提供教學場所,葛波祖祠過去還作為村中校舍之用。
“當時的村校舍名為詒燕學校,設置小學一至三年級?!苯衲?4歲的高田村村民嚴勝元,是當時詒燕學校的一名學生。他介紹,當時村經濟能力有限,但依舊堅持為村中學童聘請老師免費辦學,十分難得。
嚴勝元回憶,當時條件艱苦,上課要自己帶板凳。每天早上八時左右,他便和村中其他學齡兒童,一起帶上自家的小板凳到詒燕學校上課,老師則從明城圩走路到高田村授課。當時學生約20人。
嚴氏大宗祠內的“詒燕堂”金漆牌匾。
“課程分上、下午,各兩個半小時,有語文、算術、音樂、美術等科目。”嚴勝元說,正是有了詒燕學校的免費教育,村中一些窮苦孩子才能讀書識字,可以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后來,高田村和周邊的佳田、廟邊、潭邊四條村合辦小學,詒燕學校停止辦學。
翻開族譜的第八章“高田村歷代名人錄”可以看到,從宋朝開始,高田村便科甲鼎盛、人才輩出,進士、舉人多不勝數(shù),在清朝時,還涌現(xiàn)了到日本東京留學的出色鄉(xiāng)賢,這些族人在多個領域各展所長,光宗耀祖。
重視族譜修訂美德代代相傳
正如《高田嚴氏族譜》的前言提到,“國之有史,家之有譜,是以考實也?!备咛锎迦苏J為,有譜而不修,則無以承先垂后,引至越曠代而失追宗,遷異地而忘溯祖。因此,從開村之時,高田村人便開始修訂族譜。
據記載,最早的《高田嚴氏族譜》創(chuàng)始于明朝萬歷三十二年,經歷八次修輯,第八次修輯是在民國元年。后來,族譜未能妥善保存,遺失50多年后,在1993年意外找回舊族譜一套,從而得以續(xù)修。
嚴氏大宗祠內的彩繪,鼓勵后人向善、進取好學。
“得知找回族譜后,村民們都積極響應續(xù)修,捐資修譜,助力審稿校對,歷經半年編輯,在1994年10月印刷完畢?!眹雷优d介紹,族譜從高田一世祖一直記錄至三十一世,并詳細記錄了村人口統(tǒng)計、名人錄、公益事業(yè)建設紀要等信息,記錄了高田村嚴氏的氏族起源、發(fā)展、繁衍、變遷的過程,是氏族最珍貴的文化瑰寶。這份族譜和祠堂一樣,是祖先精神的傳承載體。
如今,保存完好的族譜,也將適時續(xù)編,團結高田村人的兩間祠堂亦得到妥善保養(yǎng)。嚴勝元介紹,兩個祠堂由村民專人維護管理,每年春節(jié)還安排人手為祠堂進行全面清潔修葺?,F(xiàn)在,嚴氏大宗祠裝配6臺空調以及現(xiàn)代化的廚房設備,在婚慶等活動中使用。每年重陽節(jié),高田村還會組織村內60歲以上老人聚餐,傳承高田村尊老敬老的良好傳統(tǒng)。
在嚴氏大宗祠正門旁,懸掛著“廣東省衛(wèi)生村”以及高明區(qū)“十好”和諧文明村居等榮譽牌匾,與祠堂內的教人向善、明禮知恥的壁畫彩繪相對應。回想起村始祖嚴鋌的近道好學、躬行實踐以及葛波公的為人厚重、以德教人,再看今日高田村的民風淳樸和向善美德,不得不感嘆宗族的代代傳承帶給村民的精神力量之強大。高田村的嚴氏大宗祠和葛波祖祠,正是這份美德的厚重載體,它將以宗族活動的形式,讓這些美好繼續(xù)薪火相傳。
原標題:明城鎮(zhèn)高田村宗祠:高田九百年 美德薪火傳
來源|佛山日報
文圖|記者陳志業(yè)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