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山東南麓,一條恬美鄉(xiāng)村依水而建。這里阡陌交錯,雞鳴犬吠聲相聞,又有連片魚塘,碧水綠樹。向前眺望,可見大凌云、二凌云兩山屹立。每逢傍晚時分,站在空曠原野上,看著遠方晚霞在山頂綻放,近處河水靜靜流淌,便能欣賞到高明舊景之“凌云晚望”。
龍灣村林氏大宗祠,就坐落在這里。始建于明朝,歷經多次重修,今天的林氏大宗祠基本保持著昔日規(guī)模。其中蘊藏的龍灣林氏故事,靜待后人發(fā)掘。
祠堂氣勢磅礴 內藏“奇跡”木雕
龍灣村林氏宗祠,位于高明區(qū)荷城街道范洲村委會龍灣村北面,坐西向東,正祠三間兩進,左右有廂房,總進深27.2米,總面闊20.74米,是高明區(qū)內現存的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明清古祠堂。
與其他嶺南古宗祠相似,林氏大宗祠也有龍船脊,鑊耳封火山墻和素胎瓦當。祠堂前廊是花崗石墻腳,左右有抱臺。但與別的嶺南宗祠不同,林氏大宗祠建于三層臺基之上,建筑整體居高臨下,大氣磅礴。
位于高明區(qū)荷城街道范洲村委會龍灣村北面林氏宗祠。
村干部林叔負責保管祠堂鑰匙,他對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熟稔在心,皆能娓娓道來。林叔介紹,龍灣林氏先祖從新會石咀沙崗搬遷至此,八世傳嗣修建此祠,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遂成今日模樣,掐指算來,已有150年。
這150年來,祠堂也曾經歷多次修葺。最近一次大修是在1984年,當時祠堂梁柱被白蟻嚴重侵蝕,不能支撐屋頂。經過族老商議,村民最后對祠堂梁柱以上的建筑都進行修整,其他部分則大致保持原樣,包括廊檐上的木雕,還有前廊閣樓的窗戶,都是百年前的老物,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廊檐上的木雕,刻著寶瓶、花葉等圖案,精美異常。雖不知用何種木材制成,卻能在之前的白蟻侵蝕中幸存下來,外表不見有蟲蛀痕跡,被村人看作是一大奇事。如今,木雕雖已褪色嚴重,但不管大宗祠修葺過多少次,村民們始終不愿為它重新上色,只因為怕上色時稍有不慎,弄巧成拙,毀掉了這個奇跡。
先輩清廉勤政廣受贊譽
與廊檐木雕相比,二層丹墀兩側矗立的石柱古韻悠長,故事同樣也不少。
這兩支石柱都是清末時候豎立,底座為方形石臺,柱身光滑沒有雕飾,一支正面刻著“誥授奉政大夫林植棠立”,另一支則刻有“浩祿義政關臣林植棠恭立”。
宗祠屋頂刻滿了時光的痕跡。
立柱人林植棠,是清代舉人。據《高明文史·今風古韻》記載,龍灣村明清兩朝共考取舉人4名,都為文舉人,林植棠即為其中之一。他曾任山西五臺山縣知事,因清廉勤政,被光緒皇帝誥授為奉政大夫。
不過,對這兩支石柱的具體來歷,有著不同說法。
民間相傳,林植棠由于為官清廉,有一年回鄉(xiāng)為母祝壽,竟拿不出一文錢辦酒席,只好請客人喝白開水,因此遭到族人嘲諷。同治年間,龍灣村重建林氏宗祠,林植棠因為無銀可捐,堂堂知縣居然不能在捐銀碑留名。這些事跡被上司知道后,奏明皇帝,皇帝降旨,賜石柱兩支,林植棠就將其立在宗祠門口。
也有資料記載,林植棠被皇帝誥授奉政大夫后,出資重修了林氏宗祠,并在宗祠前第二層丹墀兩邊各疊立一支石柱,以謝主隆恩,告慰先祖。
宗祠門口的木雕。
不過,不管石柱來歷如何,它都證明了林植棠在當時是廣受贊譽的。
林叔說,西側的石柱以前曾損壞,直到1984年龍灣村修繕祠堂時,石柱才一并得到修復。
“在當年重建時,由于石柱底座封口的一塊大理石始終沒有找到,最后,村民只好找了另一塊石板替代,所以導致這一個底座上的石板顏色不同?!绷质逭f。
崇文敬老 宗祠迎來新生
在過去,宗祠是嶺南居民祭祖告宗、祈愿安康的重要場所,一年四季,祠堂煙火繚繞。如今,隨著社會變遷,林氏宗祠也迎來新的使命。
推開宗祠大門,映入眼簾是一扇小小木門。小門兩側的石柱上用金字刻著一副對聯,右聯“潛心奮志啟斯門”,左聯“耀祖揚名慰族人”,中間橫書“福蔭西河”。林叔說,這是一道“龍門”。
原來,龍灣村自古文風昌盛,村民一直崇尚耕讀傳家。宗祠正門前原本樹立的一排舉人旗石,就是明證。如今旗石碑雖已不再,但崇尚讀書的氛圍一直保留。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后,村民就會打開“龍門”,讓考上本科的學子從此跨門而入,到二進間的祖先神位前告祭先祖,從此往后“魚躍龍門”,祈禱前途一帆風順。
龍船脊仍然保存良好。
林叔特地介紹,去年高明區(qū)高考文科高分考生,就是龍灣村后人。為慶祝他高考考出好成績,龍灣村民特地在宗祠前舉行活動慶祝,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慶祝高考高分考生外,今天的宗祠還承擔著為長者辦“起號”酒席的職責。
所謂“起號”,就是給人起一個類似書名的名字,代表個人成長經歷。按照龍灣村習俗,每個男子結婚時會起一個大號,滿60歲后,每10年再另起。其中,60歲為“送號”,大號中需選擇“廣為群益”中的某一個字;70歲為“加號”,大號中需帶有“光前裕后”中的一個字;80歲則為“疊號”,大號中需帶有“敬宗傳代”中的一個字;90歲為“疊號”,大號中需帶有“天賜百?!敝械囊粋€字。
林叔介紹,每逢春節(jié),大宗祠就會變得熱鬧非凡,從年初二開始,幾乎每天都有舞獅宴席。擺酒起號當天,村中舞獅隊會為他道賀,主人家則掛青回贈,其樂融融?!安贿^,去年和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宗祠酒席暫停了兩年,希望來年一切順利,疫情快快結束,春節(jié)再度回歸繁華熱鬧?!绷质逭f。
龍灣村簡介
林氏宗祠門口立著石柱。
根據《廣東省高明地名志》,龍灣村原名林家寨,后來取名龍灣。在明成化年間,林姓祖先由新會縣沙崗遷此。
村中至今仍存活著一棵270年樹齡的老芒果樹,高約24米,需3個人才能抱住,現只剩光禿禿的主干加幾根枝條,葉子稀落,帶著幾分滄桑。據說,半個世紀前芒果樹枝繁葉茂,把枝丫壓得很低。一到芒果的成熟季節(jié),這里便是小伙伴們歡聚的地方。
村中還有一古井,被美譽為“銅金古井”。這是一口方形小井,邊長不過半米。如今十年沒清理,井水依舊清澈。除了頂部幾塊大石頭外,十多米的井壁全為泥土,多年來不曾坍塌,依然是那個銅色圓壁的小井。唯一不同的是,小時候只要扔一塊石頭進去,“嗡”的回聲由下及上,現已消失。
原標題:高明區(qū)荷城街道龍灣村林氏大宗祠:古韻今猶在 先德永流傳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李祥銳
圖|記者洪海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