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村位于高明荷城西北方向,距離西江產業(yè)新城不過十余分鐘車程。村民分為仇氏、鄧氏兩姓,目前共計建有5座祠堂。實際上,王臣村細分為東、西兩個村民小組,其中仇姓村民集中在王臣東,建有宗祠3座。鄧氏村民則居住在王臣西,建有宗祠2座。
追溯這5座宗祠的過往,要數(shù)位于王臣東的仇氏宗祠的歷史最為久遠和豐富。南宋末年,仇氏先人遷來此地建村居住,700多年來仇氏族人開枝散葉,足跡遍布華南,其中廣西靈山仇氏,與高明王臣仇氏淵源甚密。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王臣仇氏建起代表宗族榮光的仇氏宗祠并一直完整保留至今,仇氏先人考取功名,為官清廉的故事通過祠堂、族譜留存至今,激勵今人。
先人南遷建村 仇鄧兩姓共處
夏天來了,王臣村的荷花開了。一條開闊道路將兩口池塘與隸屬荷城街道王臣村委會的王臣村分隔開來,仇氏宗祠便位于荷花池對面的王臣東村民小組。祠堂與村民的民居相鄰,而整個村落沿著道路呈條狀分布,村前有塘村后靠山,居住環(huán)境相當優(yōu)越。
據(jù)該村族譜等資料記載,仇氏先人在南宋末年遷居至此。王臣東村民小組長仇旭星介紹,據(jù)記載,南宋末年一名號緣敘的仇氏先人因為當時的“胡妃之禍”,從韶關南雄遷徙到了王臣建村,仇氏便一直在此地繁衍生息,距今已經(jīng)700多年。
仇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
所謂“胡妃之禍”,指的是傳聞在南宋度宗年間發(fā)生的動亂。傳說當時有一名胡姓妃子得罪了皇帝出逃,被一名商人所得后攜歸至韶關南雄珠磯巷(一說妃子出家為尼)。后來皇帝想要重新找尋該名妃子便派人四處搜查。南雄當?shù)赜瀭饕詾橐獙①F妃出逃之罪怪罪于珠磯巷,導致當?shù)鼐用袼奶幊鎏?,最后散居于沿海各地?/span>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查閱有關資料,“胡妃之禍”在歷史上難尋確切的史料記載,有關年份考證一直存疑。不過南宋末年戰(zhàn)亂四起,各姓氏各宗族紛紛從韶關南遷到沿海多地,這一遷徙現(xiàn)象是真實存在。而這名號緣敘的仇氏先人有記載名為仇興祖,曾擔任朝廷官職。如今兩廣多地的仇氏族譜,都把仇興祖認作為先祖。
仇氏之后,鄧氏從三水地區(qū)遷來,經(jīng)過不斷的繁衍生息,王臣村男性村民只剩下仇、鄧兩姓。仇、鄧兩姓村民便在王臣和諧相處,發(fā)展至今。在仇氏宗祠里,一口明代崇禎年間的洪鐘還清楚地記載著這段歷史。“肇慶府高要縣赤坎都王臣村仇鄧二姓廟丁共鑄洪鐘一口,重四百斤,祈保通鄉(xiāng)人物興隆,福有攸歸……”這口洪鐘擺放在宗祠內,盡管數(shù)百年過去,但洪鐘上的刻字還能依稀分辨。這鐘本來是王臣村真武廟的廟鐘,該廟后來被拆。
祠堂保存完好 清代木柱挺立
仇氏宗祠建于高臺之上,地勢比面前的池塘和道路要高。據(jù)記載,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隨后在乾隆、光緒年間都曾擴建、修補。上世紀90年代,王臣東仇氏村民集資,對殘破的仇氏宗祠進行修復,于1994年完成。如今的仇氏宗祠,基本保留1994年修復后的樣貌。
仇氏宗祠內的洪鐘。
1994年的那次修復,村民在宗祠門口增添了兩只石獅子把守大門。走過石獅子,腳下便是清代留存至今的石板階梯。階梯兩旁,無論是石柱還是石板,均是從清代建宗祠后一直保留至今的。大門青磚墻體之上,屋檐下的壁畫大多還能看清,內容栩栩如生。宗祠大門上書“仇氏宗祠”,對聯(lián)“珠磯衍派 臣里開宗”(書寫為繁體字)分列大門兩側,記載的便是仇氏先人從珠磯巷到王臣開枝散葉的事情。大門兩側木梁上還保留著各一只朱紅色貔貅造型,在深色木梁中格外引人注目。
推開宗祠大門邁過門檻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典型的嶺南風格三進祠堂格局。仇氏宗祠結構為三進兩廊,中間廊道的高度低于一前一后兩進。從進門處一直到最盡頭,墻體頂端都畫有山水鳥蟲、老幼人像。這些當年的畫作大部分得以保留,并且清晰可見。
帶著記者參觀宗祠的仇旭星介紹,仇氏宗祠里豎著支撐整體結構的六根大木柱,是上好的坤甸木,從康熙年間到現(xiàn)在依然挺立。如今,村民仍然會在仇氏宗祠舉行宴請、祭祀等傳統(tǒng)習俗儀式。
在仇氏宗祠最靠里的墻上,懸掛著宗祠的堂號“義讓堂”(現(xiàn)場為繁體字),堂號下方以及外圍,分別掛有兩副對聯(lián),大意是仇氏先人遷徙各地發(fā)展壯大。對聯(lián)藍底紅字,筆直地懸掛在墻體之上。
大門兩側門梁上有紅色貔貅。
在仇氏宗祠兩側,當?shù)卮迕裣群笥?992年和1996年在舊址上重建了兩座宗祠,分別是茂圃仇公祠和毓圃仇公祠。茂圃對應的是仇秀春,毓圃對應的是仇應春,二人分別是開村先祖仇興祖的長子、次子。這兩座祠堂均為兩進格局,由于是重建祠堂,傳統(tǒng)祠堂的樣貌基本沒有保留。
懸掛三塊牌匾 記載先人功名
在仇氏宗祠的內部,最讓人矚目的,不得不提懸掛的三塊木牌匾。一塊牌匾掛于廊道盡頭上方正中,上書“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仇效忠道光戌科?!绷韮蓧K牌匾分別寫有“文魁”“武魁”,掛在祠堂兩側。
實際上,這三塊木牌匾分別對應四位功成名就、有所建樹的仇氏先人。其中掛于正中央的牌匾所記載的仇效忠,是據(jù)記載由清代道光皇帝欽點的翰林院庶吉士。記者查閱《清朝進士題名錄》得知,仇效忠是乾隆年間生人,卒于咸豐年間,是當時的廣東省廉州府靈山縣人,祖籍明確記載為當時肇慶高要府王臣村人,也就是如今的高明王臣村人。
仇效忠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后,先后在多地擔任過不同官職。據(jù)記載,此人為官清廉,法令公正嚴明,政聲卓著,深受百姓擁戴,百姓寫橫額贊頌仇效忠為“仇青天”。相傳仇效忠在興義府離任后,接替他的官員貪贓枉法、魚肉百姓,以致鄉(xiāng)民怨聲載道。鄉(xiāng)民紛紛上書請求仇效忠回任。朝廷在查明事實后便任命仇效忠回任知府,鄉(xiāng)民得知后互相道喜祝賀。仇效忠的事跡得到了廣西靈山和高明王臣兩地仇氏宗親族譜的詳細記載,這也是兩地宗親淵源深厚的又一例證。
仇氏宗祠的堂號為“義讓堂”。
“文魁”牌匾記載的,是清代道光年間的文進士仇葵忠、仇臣忠,“武魁”牌匾記載的,是武魁仇開鎬。“文魁”“武魁”兩塊牌匾都是紅底金字,它們與“翰林院庶吉士仇效忠”的牌匾一起,成為仇氏先人考取功名,揚名四海的見證。
宗祠是凝聚宗親的紐帶,是游子不忘的故鄉(xiāng)。仇氏建村王臣700多年,無數(shù)仇氏后人盡管四海拼搏,心中依然不忘家鄉(xiāng)。據(jù)記載,1930年,旅居古巴的華僑就出資捐建了祠堂前方的長堤,以減輕王臣村所遭受的水患災害,造福家鄉(xiāng)百姓。
族譜記錄詳細 族人團結和諧
事實上,王臣仇氏除了宗祠保留得相對完整,仇氏族譜也有著詳盡的保存。一本《王臣仇氏族譜(新編本)》,就詳細地記載了王臣仇氏從開村到成書年間的宗族事宜,包括先人考究,先后多次修訂編寫族譜的記載等,還有各位仇氏先人留下的詩詞、文章。仇旭星表示,這本族譜是幾經(jīng)周折,結合此前王臣東的舊記載和各地仇氏宗親族譜的記載,匯總編寫而成。仇氏先人各種經(jīng)歷、緣由,大多都能在書中查到。
現(xiàn)在的王臣東村民小組村容村貌相當整潔。
例如在“建村開族記”一節(jié)中,就記載了仇氏緣敘公從珠磯巷南下王臣建村開族一事,緣敘公長子、次子取號“茂圃”“毓圃”,就是寓意開村猶如開辟園圃,希望圃中花木茂盛的意思。
又如關于編寫、修訂族譜的記載寫道,仇氏族譜在清代康熙三十二年編寫,在此之前的族譜已經(jīng)殘缺。隨后,編寫好的族譜先后在清代乾隆、道光年間,民國期間多次得到續(xù)修,1995年則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新編。
宗親歷史的源遠流長,展示了仇氏族人的團結和諧。進入新時代,王臣東村民小組通過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重新發(fā)包集體資產,不斷壯大集體經(jīng)濟。
2020年,王臣東經(jīng)濟社集體收入約120萬元,村民生活越發(fā)富足。該村民小組還借助高明區(qū)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工作的契機,成功改善了村容村貌。如今仇氏宗祠門前的道路已比原來明顯拓寬,還為村民劃定了停車位。今年,村中計劃通過申報相關幫扶項目,結合集體收入繼續(xù)加大農村建設投入,做好雨污分流的同時,在清拆廢舊房屋騰出的空地上規(guī)劃建設一個休閑公園。
原標題:高明區(qū)荷城街道王臣村仇氏宗祠:祠堂保存完好 宗族歷史悠長
來源|佛山日報
文圖|記者何志勇
編輯|何欣鴻